一位击剑运动员的跨界人生
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清晨薄雾中,一个修长身影正沿着哈德逊河岸奔跑,费若秋,这位曾经在法国击剑界崭露头角的中国剑客,如今已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独特的存在,在他身上,完美融合了运动员的坚韧与学者的睿智,正如他手中那柄曾经征战赛场的花剑,既有锋芒又不失优雅。
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进攻,更重要的是学会在正确时机后退一步,观察、思考、再出击。”费若秋在哥大Butler图书馆的露天平台接受专访时如是说,秋日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,在他温和的面容上投下斑驳光影。
巴黎的剑锋岁月
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,出生于中国南方的他,8岁时偶然在当地体校看到一场击剑表演,立即被这项兼具力量与美感的运动吸引。“那像是西洋棋与武术的结合,需要脑力与体力的高度协同。”他回忆道。
16岁那年,费若秋获得前往法国训练的机会,在巴黎郊区著名的INSEP(国家体育学院),他开始了职业击剑运动员的生涯。“法国的击剑传统深厚,训练强度极大,每天早晨6点开始体能训练,下午是技术练习和实战对抗,晚上还要学习法语和理论课程。”
2018年,费若秋在法国全国锦标赛中获得青年组花剑季军,开始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,2019年,他在世界杯分站赛上历史性闯入前16,世界排名一度进入前50。“那段时间,我的生活完全围绕着比赛和训练,每周要飞行数千公里,行李箱里永远装着训练服和比赛装备。”
2020年的全球疫情改变了许多运动员的职业轨迹,比赛暂停、训练受限,费若秋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。“我突然有了大量时间阅读和反思,击剑是一项青春运动,而教育却能受益终身。”
跨界求学的抉择
2021年,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:申请美国大学,全面调整人生方向。“许多人认为运动员只能专注体育,但我始终相信,体育与学术可以相辅相成。”
选择哥伦比亚大学并非偶然,哥大不仅拥有常春藤联盟中顶尖的学术资源,其击剑队也在NCAA比赛中屡获佳绩。“我希望找到一个既能接受优质教育,又不完全脱离击剑环境的地方。”
申请过程充满挑战,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,费若秋的学术记录相对有限,但他凭借出色的个人陈述和推荐信打动了招生委员会。“我讲述了自己如何通过击剑理解世界——节奏感、距离控制、战术思维,这些不仅是赛场上的技能,也是生活中的智慧。”
2022年秋天,费若秋正式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学生,从职业运动员到大学生的转变并不轻松。“最初几个月,我几乎每天都在与自我怀疑作斗争,周围的同学都是学术精英,而我已经多年没有系统学习文化课程。”
平衡剑与书的日子
费若秋的一天从清晨5:30开始,一小时的晨跑后,他前往哥大击剑馆进行训练。“虽然不再是职业运动员,但我仍然保持每天两小时的击剑练习,这不仅是身体锻炼,更是精神调节。”
上午9点到下午4点是紧凑的课程安排,费若秋主修经济学,同时选修哲学和文学课程。“经济学帮助我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,而人文课程则让我思考生命的意义,这种结合非常美妙。”
课后,他会在Butler图书馆学习到晚上8点,然后参加各种校园活动。“哥大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学术资源,我经常参加各种讲座和研讨会,从量子物理到文艺复兴艺术,每一个领域都让我着迷。”
尽管学业繁重,费若秋仍然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击剑队参加比赛,2023年,他帮助哥大击剑队在常春藤联盟锦标赛中获得团体亚军。“NCAA的比赛氛围与职业赛事不同,更强调团队精神和学术平衡,我既是运动员也是学生,这种双重身份让我感到充实。”
文化融合的视野
拥有中法美三国生活经历的费若秋,对文化差异有着独特见解。“中国教育强调纪律和坚持,法国体育培养了我的艺术感和战术思维,而美国大学则鼓励创新和跨学科思考,这三种文化在我身上融合,形成了现在的我。”
在哥大,费若秋创建了“击剑与文化”学生社团,通过击剑运动促进跨文化交流。“我们组织击剑体验工作坊,邀请不同背景的学生参与,许多人第一次拿起剑,却在这个过程中打破了文化隔阂。”
费若秋还经常在校园里举办讲座,分享自己作为国际运动员的经历。“体育是一种通用语言,通过击剑,我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,理解了不同文化背后的思维模式。”
未来的规划与展望
对于未来,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,他计划在毕业后继续深造,攻读体育管理或国际关系硕士学位。“我希望能够促进国际体育交流,特别是帮助年轻运动员实现体育与教育的平衡发展。”
他也在撰写一本关于击剑哲学的中文书稿,预计2025年出版。“击剑不仅是体育项目,更是一种生活哲学,如何保持攻守平衡、如何把握最佳时机、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——这些赛场上的智慧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。”
费若秋还积极参与中美体育交流项目,2024年夏天,他组织了一批美国大学生击剑运动员访问中国,与中国高校进行友谊赛和文化交流。“体育是搭建桥梁而非高墙,通过这样的交流,年轻人能够超越政治分歧,建立真正的理解和友谊。”
体育与教育的思考
在专访中,费若秋多次强调体育与教育结合的重要性。“许多年轻运动员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:要么专注体育,要么放弃运动全心学习,但实际上,二者可以相互促进。”
他举例说明:“击剑训练培养了我的时间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,这些技能在大学学习中极其宝贵,而学术训练则提高了我的分析能力和战略思维,这反过来又改善了我在赛场上的表现。”
费若秋认为,现代体育教育需要更加全面的视角。“运动员不应该被限定在单一身份中,我们可以同时追求体育卓越和学术成就,这种多元化发展将为未来职业生涯开辟更广阔的道路。”
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·皮林对此表示赞同:“费若秋体现了学生运动员的理想典范,他在课堂和赛场上都表现出色,证明了体育与学术并非对立而是互补的关系。”
挑战与成就
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费若秋坦言,自己曾经面临语言障碍、文化适应和学术压力等多重挑战。“最初几个月,我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深夜才能跟上课程进度,有时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选择。”
但他从未放弃。“击剑训练教会我的最重要一课就是:即使落后,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刻,比赛中的逆转往往发生在最困难的时刻。”
这种 perseverance 终于获得回报,2023年秋季,费若秋获得了哥大院长优秀学术奖,同时被评为常春藤联盟最佳学生运动员之一。“这些认可证明了我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,体育与学术可以共存,甚至可以相互成就。”
给予年轻运动员的建议
对于有志于走类似道路的年轻运动员,费若秋提出了实用建议:“要早早规划,体育职业生涯相对短暂,教育投资却终身受益,保持开放心态,勇于尝试新领域,相信自己能够平衡多重身份。”
他特别强调语言学习的重要性:“掌握英语和至少一门外语大大拓宽了我的选择空间,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,更是理解不同文化的钥匙。”
费若秋还建议年轻运动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资源。“现在有许多在线教育平台,即使在外比赛期间也能继续学习,关键是要有持续学习的意识和决心。”
夕阳西下,专访接近尾声,费若秋收拾起书包,准备前往击剑馆进行晚间训练,在哥大宏伟的图书馆背景下,他的身影既显得渺小又充满力量。
“我常常想起法国教练的话:击剑是‘身体的象棋’。”费若秋微笑着说,“而现在,我不仅在赛局中移动棋子,更在人生的棋盘上布局未来,哥大的求学之路让我明白,真正的剑客不仅需要锐利的剑锋,更需要广阔视野和深邃思考。”
夜幕降临,哥大击剑馆再次响起金属碰撞的清脆声音,在那里,费若秋继续着他的跨界旅程——一步一剑,一书一页,在攻守之间寻找平衡,在学术与体育之间开创属于自己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