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纸诉状背后,是中国足球青训体系在市场化浪潮中关于投入与回报、理想与现实的价值博弈。
辽宁沈阳一位家长将9岁儿子送入足球青训营,免费接受一年培训后决定退出,却突然收到18万元的索赔通知,这场由前国脚孙继海创办的青训机构发起的诉讼,在体育圈引发激烈争论。
支持者认为,青训机构投入巨大资源,随意退出必须付出代价;反对者则坚称,青少年体育培训应当保持教育初心,不应过度商业化,这场纠纷正在重新定义中国足球青训的规则与边界。
01 事件始末:免费培训背后的隐形条款
2023年初,沈阳家长李女士被一则招生广告吸引:“孙继海足球青训基地精英班全国招募,专业教练团队指导,全程免费培训”。
考虑到儿子对足球的热情以及孙继海作为前国脚的知名度,李女士为孩子报了名,经过层层选拔,孩子成功入选精英班,并于2023年3月正式入训。
培训协议中确实注明“免费培训”,但第17条细则规定:“学员接受培训满一年后若单方面退出,需支付全年训练成本补偿,标准为每月1.5万元”。
一年后,李女士因孩子学业压力增大决定退出训练,不久后,她收到了青训机构发来的律师函,要求支付18万元训练补偿金。
02 青训机构:巨额投入需要保障机制
孙继海青训团队对此事做出了详细解释。“我们每年在每个精英学员身上的投入超过20万元,”青训基地负责人张教练表示,“这包括场地租金、教练薪资、装备费用、比赛支出和国内外集训成本。”
青训机构提供的成本明细显示:专职教练团队月薪支出平均到每位精英学员约为8000元;场地租赁和维护费用每月约4000元;装备、营养和外出比赛费用每月约3000元。
“我们不是商业机构,而是人才培养平台。”张教练强调,“如果学员随意退出,巨大的投入就打了水漂,这个模式无法持续。”
孙继海本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:“青训不是做生意,但必要的规则是保障更多孩子能够享受专业训练的基础。”
03 家长视角:格式条款与知情权争议
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不同观点:“签合同时,工作人员一直强调免费,对于违约金条款只是一带而过,根本没有强调这可能产生的后果。”
多位教育法律专家指出,根据《民法典》第四百九十六条,格式条款提供方应当采取合理方式提示对方注意重大利害关系条款。
“每月1.5万元的违约金是否合理,需要看实际损失有多少,”法律专家赵律师分析,“如果机构不能证明实际损失达到这个数额,法院可能会酌情减少。”
更核心的争议在于:青少年体育培训协议中设置高额退出成本是否合理?这是否变相限制了学生选择其他发展路径的权利?
04 行业现状:青训经济的现实困境
中国足球青训机构普遍面临盈利难题,数据显示,国内专业青训机构平均每个学员年投入在8-15万元之间,而多数学员家庭只能承担2-4万元的费用。
“真正有天赋的孩子往往来自普通家庭,我们不可能向他们收取全额费用。”北京某青训机构经理坦言,“但完全依靠投资人的资金支持不可持续。”
许多机构采取两种模式平衡收支:一是通过普通班收费补贴精英班;二是与学员签订长期协议,约定未来转会分成或设置退出机制。
孙继海青训基地采取的正是第二种模式,类似条款在欧洲青训体系中相当普遍,但通常与球员后续职业发展权益相关联。
05 国际比较:欧洲青训的补偿机制
国际足联在《球员身份与转会规定》中明确规定了培训补偿机制:球员在合同期内转会,新俱乐部需要向培训过该球员的俱乐部支付培训补偿。
以英超为例,青训学员在9-11岁阶段,每年可获得俱乐部约3-5万英镑的投入,如果球员最终成为职业球员,培养俱乐部可获得数十万甚至数百万英镑的培训补偿。
但关键区别在于:欧洲青训补偿是俱乐部之间的交易,不直接向球员家庭索赔;而且补偿通常发生在球员成功成为职业球员后,而非中途退出时。
德国、法国等国家还实行“联合机制补偿”,即球员每次转会,所有培训过他的俱乐部都能按培训年限获得相应比例补偿。
06 法律视角:格式条款的合理边界
法律界对此类培训合同的性质存在分歧,一种观点认为属于教育培训合同,适用《民法典》中关于格式条款的规定;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更接近竞技体育领域的特殊合同。
“这类合同既有教育培训性质,又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,”法学教授陈静指出,“法院需要平衡机构权益与消费者权益。”
类似纠纷并非首次出现,2019年,北京某羽毛球青训机构起诉中途退出学员家长,要求支付剩余培训期费用,最终法院支持了机构部分诉求,但将违约金从15万元减少到5万元。
关键点在于:机构需要证明实际损失的存在和具体金额;合同条款提示义务是否履行;违约金金额是否明显过高。
07 未来路径:青训保障的多元解决方案
这场争议折射出中国体育青训体系缺乏多层次保障机制的问题,专家建议可从三方面着手改进:
建立青训保险机制,由俱乐部、家庭和第三方共同投保,为学员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提供保障;
完善转会补偿体系,使青训机构能够从球员后续发展中获得合理回报,而非依赖中途退出补偿;
制定标准合同范本,明确各方权利义务,避免模糊条款和显失公平的约定。
体育产业研究者王志伟认为:“青训机构需要透明化成本构成,家长也需要理解专业培训的投入巨大,双方应该在互信基础上共建可持续的模式。”
欧洲足球青训体系中,培训补偿与联合机制补偿已成为行业基石,拜仁慕尼黑青训主管曾表示:“我们敢于投入是因为知道即使球员最终去了多特蒙德,我们的投入也能得到一定回报。”
这场争议或许将成为中国足球青训进化的催化剂——在保护年轻人发展自由的同时,让那些真正投入心血的青训机构获得合理回报,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点。